Visiting The Met? The Temple of Dendur will be closed Sunday, April 27 through Friday, May 9. The Met Fifth Avenue will be closed Monday, May 5.

Learn more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佈 2024 年當代藝術委託創作的藝術家名單:佩特里特·哈利來(Petrit Halilaj) 、李昢 (Lee Bul)和董陽孜 (Tong Yang-Tze)

English한글 | 简体中文

- 2024 年 4 月,佩特里特·哈利來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Iris and B. Gerald Cantor 屋頂花園創作的雕塑裝置將會揭幕。
- 李昢將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五大道主館的正面壁龕創作四件雕塑作品,於 2024 年 9 月揭幕。
- 董陽孜將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創作兩幅大型書法作品,於 2024 年 11 月開幕展出。

(紐約,2023 年 11 月 29 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今日公佈 2024 年當代藝術作品委託創作的藝術家名單。佩特里特·哈利來(1986 年生於科斯綽,現居柏林)將為博物館的 Iris and B. Gerald Cantor 屋頂花園創作雕塑裝置;李昢(1964 年生於榮州,現居首爾)已接受委託,為博物館的第五大道主館正面壁龕創作四件雕塑作品;董陽孜(1942 年生於上海,現居台北)將為博物館大廳創作兩幅大型漢字書法作品。對於哈利來和董陽孜來說,本次委託創作將是他們在美國的首次大展。李昢為博物館主館正面外牆的創作是她 20 多年來在美國的首次重要展出。

「屋頂花園委託創作:佩特里特·哈利來」 (The Roof Garden Commission: Petrit Halilaj) 將於 2024 年 4 月 29 日至 10 月 27 日展出。「主館正面外牆委託創作:李昢」 (The Facade Commission: Lee Bul) 將於 2024 年 9 月 12 日至 2025 年 5 月 27 日展出。「大廳委託創作:董陽孜」 (The Great Hall Commission: Tong Yang-Tze) 展期為2024 年 11 月 21 日至 2025 年 4 月 8 日。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arina Kellen French 館長兼執行長 Max Hollein 表示:「我們懷著激動向大家宣佈 2024 年當代藝術委託創作的藝術家名單。佩特里特·哈利來、李昢和董陽孜這三位藝術家一向致力破除種種框限,他們的作品將照亮博物館三處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我們十分期待明年為他們的作品揭幕。」

本次屋頂花園的委託創作是此戶外空間專屬創作系列的第十屆,哈利來將打造一件不規則型態的雕塑裝置,給整個空間帶來截然不同的面貌。他的作品植根於個人的成長經歷,與科索沃這個年輕國家(2008 年宣佈獨立)的歷史,以及他在 90 年代巴爾幹地區的戰亂中,身為難民兒童掙扎生存的經歷密切相關。哈利來將藝術作為重要的工具,反映和研究個體身份課題、難民流離失所的問題、個人對全球歷史的切入,以及酷兒身份。

李昢的藝術生涯超過 40 年,為南韓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她以練達的手法,用高度工業化和勞動密集的材料,包括布料、金屬、塑膠、矽膠、陶瓷和玻璃來創作,往往將手工藝實踐和精密科技結合,眾所稱道。她的雕塑經常採用既古典又未來主義的人體形態,表達了隨著時代發展進程,人類對未來的憧憬和幻滅。李昢接受博物館之邀,將為第五大道建築正面的壁龕創作四件包含具象與抽象元素的雕塑作品。這也是博物館第五次委託藝術家為主館正面外牆創作,之前參與這系列創作的藝術家有:瓦格西·穆圖 (Wangechi Mutu) (2019)、卡羅爾·波維 (Carol Bove) (2021) 和 休·洛克 (Hew Locke) (2022)。目前正展出奈里·巴格瑞米安 (Nairy Baghramian)之作,持續至 2024 年 5 月 28 日。

來自台灣的董陽孜是當今專以書法創作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她以巨幅書法聞名,此次,她將為博物館大廳創作兩件新作。董陽孜的作品將漢字引入與三維空間對話,打破了這種藝術形式在觀念及構圖上的局限性,同時亦保留了書法作為文字藝術之存在的理由。她的作品將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託創作系列的第三屆,前兩次的藝術家為肯特·芒克曼 (Kent Monkman) (2019) 以及目前仍在現場展出的雅各比·薩特懷特 (Jacolby Satterwhite) ,其多媒體裝置作品《慈悲的祈禱》 (A Metta Prayer)將展至 2024 年 1 月 7 日。


藝術家簡介

佩特里特·哈利來是科索沃藝術家,生於 1986 年,曾經歷 90 年代巴爾幹地區的戰爭。他曾在義大利米蘭的布雷拉美術學院 (Accademia di Brera) 習藝,培養出創作風格。2008 年在柏林設立自己的工作室並定居。他的作品涉及多種媒介,包括雕塑、繪畫、詩歌和表演。他的作品常以祖國歷史為素材,以極具表現力的空間裝置為載體,將其個人的關係、記憶和經歷提煉成一系列雕塑命題。

在過去幾年裡,哈利來的作品逐漸獲得了國際矚目,曾參加以下機構的重要展覽,包括威尼斯 Ocean Space 的 TBA21-Academy (2023)、泰德 St Ives (2021)、馬德里的 Museo Reina Sofia (2020)、伯恩的 Paul Klee Zentrum (2018)、都靈的 Fondazione Merz (2018),紐約 New Museum (2017)、米蘭的 Hangar Bicocca (2015)、科隆的 Kölnischer Kunstverein (2015) 以及波昂的 Bundeskunsthalle (2015)。2013 年,他代表他的國家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的第一屆科索沃館展出。今年夏天,他參加了在科索沃普里什蒂納舉行的第 14 屆歐洲宣言展。2023 年 11 月,他的回顧展在墨西哥城的 Museo Tamayo 美術館開幕。


李昢是同輩雕塑家的代表人物,作品的媒介豐富,包括繪圖、雕塑、繪畫到表演、裝置及錄像,探索主題關於美、慾望、墮落和衰敗。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館正面外牆的委託創作將是李昢自 2002 年在紐約 New Museum 舉辦個展以來,在美國的首個重大項目。1999 年,她代表南韓參加了第 48 屆威尼斯雙年展,並於 2019 年獲得了南韓著名的湖巖藝術獎。

自80年代末在首爾和東京以穿著縫製的雕塑進行突破性表演以來,李昢已受公認為當代雕塑和裝置的先驅。她以其介於人與機器之間的雕塑聞名,既引人入勝又支離破碎、既一目了然又神秘莫測。這些極具戲劇張力的作品透過對人們熟知形態的變形,反映了藝術家對現代社會以進步為動力、病態追求完美的價值觀之批判。李昢的作品的結構和視覺相當複雜,探討人類對烏托邦幻想的渴望和失敗,並揭示歷史的脆弱和悲歌。


董陽孜自幼習書法,在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學學士,1966 年)和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藝術學碩士,1970 年)受油畫訓練。在紐約短期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後,她回到台灣專事書法,80年代成名,不因書法在當代藝術中式微而改其志。書寫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精選名句,並擴大漢字的結構與格局是她拉近觀眾的關鍵策略。董陽孜的書法借鑒中國古代書法名家的風格,並參考二十世紀中期西方抽象畫的尺幅和構圖。她對書法的熱愛源於她堅信漢字在中國文化認同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深信書法的視覺、情感和社會影響力是能超越語言壁壘的。她通常在地板上創作,運筆如行雲流水,展現書法氣韻生動、抑揚頓挫之精髓。作品中超大的漢字在身體上、形式上和概念上都對書法的傳統表現形成挑戰,融入了新穎的構圖想像,帶來了嶄新的觀賞體驗。2011 年她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為台灣最高的文化榮譽。

上述三件項目就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品委託創作系列中的最新作品,博物館旨在透過邀請藝術家創作新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家實踐與博物館館藏之間,博物館現場與博物館觀眾之間建立對話。

鳴謝

「屋頂花園委託創作:佩特里特·哈利來」由藝術家構思,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Estrellita B. Brodsky 拉丁美洲藝術策展人伊里亞·坎德拉 (Iria Candela) 磋議而成。

本展覽由 Bloomberg Philanthropies 贊助。

其他贊助來自 Diane W. and James E. Burke 基金以及 Cynthia Hazen Polsky 和 Leon B. Polsky。

展覽目錄由 Mary and Louis S. Myers 基金會贊助。

「主館正面外牆委託創作:李昢」由藝術家構思,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 Ming Chu Hsu and Daniel Xu 亞洲藝術副策展人馬唯中 (Lesley Ma) 磋議而成。

部分贊助來自 Cynthia Hazen Polsky 和 Leon B. Polsky。

「大廳委託創作:董陽孜」由藝術家構思,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 Ming Chu Hsu and Daniel Xu 亞洲藝術副策展人馬唯中(Lesley Ma) 磋議而成。


##

2023 年 11 月 29 日

Contact:
Communications@metmuse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