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How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s to be Discussed in Metropolitan's New Installation (Chinese)

展覽:書畫名品的奧妙:如何解讀中國畫

地點:中國書畫展廳

日期:2008年三月一日至八月十日

策劃:何慕文主任

中國人有句話說:“一圖勝千言”。有鑒于此,將於2008年三月一日在大都會博物館開幕的特展 “書畫名品的奧妙:如何解讀中國畫” 對中國書畫進行圖像分析,將原作與放大的細部照片並列,以顯示每件作品的奧妙之處。展出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書畫共有三十六件,有時一個展廳只針對兩三件作品,透過精彩的細部放大,使觀衆了解其風格、構圖、或内容。作品的年代跨越八世紀到十七世紀的一千年,題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鳥、和宗教畫,是大都會館藏中的精華。

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的何慕文主任說:“藝術是一種視覺語言,僅靠文字不足以傳達其内涵。啓發我辦這個展覽的另一句中國話說:

詩是無形畫,
畫是無聲詩。

這句話簡練的點明圖像與文字的異同。本展深入解析每件展品,藉此讓觀衆體會中國古代大師創造的‘無聲詩’。”

大多數的照片只是原作有限度的放大,但有時一個細部會放大成五尺高的彩色圖像,顯示作品的宏偉氣勢並不在其尺幅的大小。照相機放大細部,使觀衆回頭觀賞原作時,能看得更細緻、更愉悅。照片並附有簡短的文字説明,指出如此陳列的用意。

除此之外,展覽並將相關作品匯聚一處,顯示同一題材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有一個展廳陳列了四幅松樹,呈現中國繪畫十二至十四世紀之間發生的革命性變化。從每件作品的細部,可看出一種比較自然寫實的風格在1300年左右轉變為強調表現自我和書法綫條的畫法。另一個展廳展出兩件十三世紀的花卉,一件是色彩鮮明典雅的蘭花,另一件是質樸的水墨水仙,二畫並列,宮廷院畫和業餘文人創作風格迥異,昭然可見。

其他刻意並列的展品包括隱士倪瓚(1306-1374)的兩幅畫,可看出不幸遭遇對他的藝術的影響。十五世紀職業畫家林良(約1416-1480)和十七世紀明遺民朱耷(八大山人,1626-1705)畫的鷹相比,可看出後者將一個院畫題材轉化為傳達抗議和挑釁 意識的動人意象。另有三件風格不同的佛教畫:宮廷畫家王振鵬(約活動於1280-1329)1308年為元仁宗為太子時用鐵綫描畫的短卷、十六世紀末作風怪異的吳彬(約活動於1583-1626)奇詭而詼諧的羅漢畫、和畫僧石濤(1642-1707)二十五嵗時精心繪製的羅漢長卷。

本展附有插圖完整的展覽圖錄,書名為“如何解讀中國畫”(How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s),全書184頁,彩色插圖170幅,由展覽策劃人何慕文主任撰寫。

2008年二月二十六日

Press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