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ting The Met? The Temple of Dendur will be closed Sunday, April 27 through Friday, May 9. The Met Fifth Avenue will be closed Monday, May 5.

Learn more
The interior of a museum with two large calligraphic paintings flanking a central booth

董陽孜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創作的大型「文字藝術」作品現已開幕

English | 简体中文

「對話」是董陽孜在美國的首次大型展覽,將展覽到 2025 年 4 月 8 日。

董陽孜的作品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約新作系列的第三屆作品。

展覽日期: 2024 年 11 月 21 日—2025 年 4 月 8 日
展覽地點: 第五大道主館 大廳

(紐約,2024 年 11 月 21 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今起展出台灣藝術家董陽孜(1942 年生於上海,現居台北)創作的兩幅大型「文字藝術」作品,分別置於大廳正門兩側的牆上,為大廳委約新作系列最新的作品。此次「對話」作品展是董陽孜在美國的首次大型展覽,也是繼肯特·芒克曼 (Kent Monkman) (2019) 和雅各比·薩特懷特 (Jacolby Satterwhite) (2023) 之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這個具歷史意義的空間,委約新作系列的第三屆展覽。

此次委託創作系列由 Director’s Fund、童子賢先生、唐騮千與徐心眉伉儷、葉曉甄,文心藝術收藏共同贊助。

董陽孜是當今以文字創作,最享富盛譽的藝術家之一。她以巨幅文字藝術聞名,讓漢字與三維空間展開對話,拓寬書法作為藝術形式在觀念和構圖上的侷限,同時不忘書法之所以為「文字藝術」的意義。她堅信漢字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深信文字藝術的視覺、情感和社會影響力是能超越語言壁壘的。她在家中地板上創作,運筆如行雲流水,展現書法氣韻生動、抑揚頓挫之精髓。作品中巨大的文字形成身體、形式和概念上的挑戰,融入了新穎的構圖方法,帶來嶄新的觀賞體驗。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arina Kellen French 館長兼執行長 Max Hollein 表示:「董陽孜透過她開創性的文字藝術創作,重新詮釋了這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以文化身份及表達方式開展對話,引人入勝。董陽孜的作品把大廳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空間,吸引觀眾探索藝術與語言的交融。我們非常榮幸,在我們的委約新作系列中展出她的作品,藉此機會,在我們博大精深的藏品中持續呈現多元且富有當代特色的藝術聲音。」

在「對話」中,董陽孜選擇寫兩句契會的金玉良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詩經,比喻採納他人意見,可幫助自己提升。另一句,《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不得不止》,出自宋朝文豪蘇軾之言,意指順勢而為,掌握分寸。董陽孜結合了楷書與行書,讓字形較易於辨識及閱讀,也讓她能在構圖上自由發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360.1、寬726.4 公分(11.80 x 23.82 英尺),《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不得不止》,作品高360.1,寬 727.2公分(11.80 x 23.85 英尺)。兩件巨幅文字藝術作品展示於博物館中,增添了社會參與的層面,讓書法不再只純粹個人欣賞或修身養性。

作品的震撼力,不但因為尺幅巨大,也因文字藝術以及水墨與紙的材料,都鮮少在大廳中展示,所以特別引人注目。兩件作品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展廳中,二十世紀中期的美國抽象藝術,以及館内典藏的中國、日本、伊斯蘭的書藝都開啟了有意義的對話,説明文字藝術不僅是源遠流長,活力充沛的藝術形式,也是現當代藝術中探討繪畫性的催化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山」、「石」、「玉」以濃墨書寫,奠定了整幅字的構圖。每個字大小不一,讓觀眾在視覺上感受到飄逸的節奏。董陽孜將「玉」字中的最後一點抽離,也就是作品中間靠向「石」的墨點,藉此建立這兩個字之間的聯繫,強調玉石雕琢的動態和聲響。

兩件相比,《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不得不止》較為抽象,更具繪畫特質,尤因句中十三個字佔據了整個畫面。董陽孜將字的筆劃撇點重疊交錯,打破了傳統豎排書寫的僵硬,賦予紙上筆墨以活力。「行」、「於」、「其」、「止」、「不」五個字都出現兩次,但每字形貌表現各異,體現了董陽孜在構圖上的突破,充分展示了文字藝術所強調的自由和控制之張力。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 Ming Chu Hsu 與 Daniel Xu 策展人馬唯中表示:「董陽孜選擇的名句,在博物館及其周圍的文本中,強調了包容性,與觀眾對話,探討知識的追求、產生與傳播應有的態度。在視覺文化中,線條與文字具有漫長且多采多姿的歷史,當觀眾踏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廳,董陽孜的作品便為他們提供了全新的引導和啟發。」

此次董陽孜作品展是繼肯特·芒克曼 (Kent Monkman) (2019) 和雅各比·薩特懷特 (Jacolby Satterwhite) (2023) 之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約新作系列的第三屆展覽。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當代藝術委約新作系列,除了大廳,尚包括主館正面外牆和屋頂花園兩個地點,邀請藝術家根據他們自身的藝術實踐與大都會的館藏、實地空間環境、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來創作及對話。

「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於 2024 年 11 月 21 日至 2025 年 4 月 8 日展出。

藝術家簡介
董陽孜自幼習書法,在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學學士,1966 年)和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藝術學碩士,1970 年)受油畫訓練。在紐約短期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後,她回到台灣專事文字藝術,1980年代成名,不因書法在當代藝術中式微而改其志。董陽孜的文字藝術借鑒中國古代書法名家的風格,並參考二十世紀中期西方抽象畫的尺幅和構圖。她拉近觀眾的關鍵策略是書寫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精選名句,及擴大漢字的格局。她融會了繪畫和書法,發展出新的構圖及觀賞體驗,在當代視覺文化的範疇中重新定位文字藝術。她的作品曾展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香港M+、布魯塞爾BOZAR藝術中心、紐約州綺色佳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等。2012 年她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為台灣最高的文化榮譽。


鳴謝及相關內容

「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由藝術家構思,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 Ming Chu Hsu 與 Daniel Xu 策展人馬唯中磋議而成。

博物館將安排各種相關活動,包括與董陽孜的藝術之夜,屆時董陽孜將與策展人馬唯中對談,介紹這次的展覽和創作過程。

本展相關教育活動由中華民國文化部及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贊助。

未來活動安排詳情將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網站上公佈。


###

2024 年 11 月 21 日

董陽孜(1942年生於上海,現居台北)。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展覽全景,2024年。紙本水墨。藝術家提供。圖片提供: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攝影:Hyla Skopitz